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作者: 时间:2013-10-18 点击数: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1999年开始,随着第二次全国性院校调整,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新升普通本科院校。截至2012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有生力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分布来看,60%以上的新建本科院校位于地市级城市,生源也多来源于地方。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特色办学,也有利于提高地市、县市和广大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缩小城乡高等教育的差别,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广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即以“应用”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培养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应该说,这一共识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区别开来,具有明显的特色,基本体现了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思想。
但是,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呈现出多类化、多样化的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提出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这表明,我国教育的这种不适应很大程度体现在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上,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从教育实践来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也确实存在着学科基础和理论研究不如“研究型大学”,动手能力和“安心在岗”不如专科院校的尴尬局面。这就说明,在找准定位的同时,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真正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将人才培养目标贯穿每个教学环节,明确“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改变教育的“不适应”,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关概念的阐释
1.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而言的,是一种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它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首先,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本科人才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更注重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逻辑体系转变为以专业为导向的技术逻辑体系,学科要服务于专业,理论以适用为度,强调服务生产一线、管理生产一线的能力。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能力培养上,不仅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也要注重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培养;不仅要强调就业能力,还要强调创业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多元化、多样性的要求。
最后,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职业素养。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指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
2.人才培养模式
最早使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此以后,它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被普遍使用。
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魏所康在《培养模式论》一书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和说明:“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结合概括。”
因此,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它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涵盖了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内容;以科学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制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的人才培养手段以及自身评价和社会反馈的人才培养评价等。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回答了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学科与应用、学校与企业等涉及教育教学的若干重大基本关系问题;形成了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法;指导了课程与教学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三、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确立“应用”主导的培养目标
找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息息相关,与学校的定位与办学特色息息相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质量观念也要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有科学合理的定位,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从自身特色出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要以“应用”为导向,培养具备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在生产和管理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要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落到实处,贯穿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各个环节。人才培养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真正体现“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要体现差异性和个性化,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学成后能做什么,是一线工程师?药剂师?还是市场策划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要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2.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多样化了。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原有产业的不断变革、行业的细分和深化越来越深入……,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都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必须跟上变化的步伐。必须充分调研,深入分析,抓住这些变化的实质与内涵,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为社会提供急需的各类人才,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中心,建立起开放的专业设置机制。要跳出传统专业设置的窠臼,改变过去学校有什么专业就招什么学生,只负责教学不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的弊病,不仅要注重“进口”,更要注重“出口”以及“出口”后的可持续发展。凡是社会需要的,学校有能力举办的,可以创新性的开办新专业或者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凡是行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或者无潜力可挖的专业,应该坚决停招,实现专业设置的有序“设置”和“退出”,优化教学资源,提高竞争力。
3.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科学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能力培养,因此,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此中心来构建。为实现学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统一,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反映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该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拓展性课程等。具体而言,基础课程主要是基础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则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突出专业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既要强调专业特性,又要强调学生个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设置课程,从而体现出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训练(科技与学术活动、竞赛、顶岗实习等等),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专业能力实践机会,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拓展性课程的开设不是强调单一的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训练,而是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变化,突破学科专业限制,拓宽专业面,形成学科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与人交往和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计划,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避免遗漏或重复。要兼顾通用性和专业需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结合不同专业实际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其参与到课程内容的研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明确目标,围绕着核心能力的培养来设置课程平台,确定教学内容,配置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出职业能力的核心性,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
4.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要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教育环节,应围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改变那种把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把实验当作是理论验证的错误认识,要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学与实践的比例)、实践效果(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评价)等问题,要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工学结合等综合性、原创性,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性强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制度保障上,除了要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经费外,还必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学分和适当的考核制度,避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挤占和实际操作中的敷衍了事;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指导实践教学,造就一批精通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素养高的“双师型”教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要围绕企业、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拓展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实现合作教育,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5.根据培养目标需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是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内容为系统的学科理论,采取讲授法可能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人才,教学内容为操作性技能,反复训练也许比较奏效。
但是,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完全适应学生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将传统教育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变革为真正的以“学”为主。要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来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改革理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向讨论式、案例式教学转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实训实习、工学结合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采取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与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三是采取开放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激发学生对专业、行业发展深入研究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基础。
          6.发挥产学研合作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研究和实践各种产学合作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企业人才实践能力与管理优势、设备与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实习基地、培训中心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基地;开展应用型科研,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十多年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也证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产学研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线的生产实践是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产学研相结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只有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培养道路,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才能培养出素质好、能力强、社会欢迎的人才。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良性互动,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捷径。
7.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助推培养模式改革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过程决定了其评价指标不同于传统的学术性、研究性人才,不能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应该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如果说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往往以试卷、实验、论文、毕业设计等来考核,那么对专业能力的考核就应该是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了。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管理和评价,建立开放的、灵活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甚至可以参考和引进企业、社会评价指标。比如,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主要由所在企业技术人员或指导人员评价学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套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要以评价为助推器,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要变革用试卷考核的单一知识性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过程性综合能力评价方法,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要改变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内容,重在激励与发展;要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其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创新,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王青林,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选自《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6期。)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3027号 邮编:071000 E-Mail:bdu@bdu.edu.cn Copyright ◎ 2018 保定学院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